導語:十年來,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從16.98萬億元增長到31.4萬億元。
高技術制造業、裝備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從2012年的9.4%、28%提高到2021年的15.1%、32.4%。
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,隨著智能化升級需求的不斷提升,中國制造正向中國智造大步邁進。
近日,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了“中國這十年”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,會上,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徐曉蘭發言到,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堅定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和產業基礎再造工程。軌道交通、電力裝備等一批關鍵基礎產品和材料基本滿足了國內需要,我國已布局建設了動力電池、增材制造等22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,兩個國家地方共建的制造業創新中心,200多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,建設了125個產業基礎公共服務平臺,29個新材料的重點平臺。
回首這十年,中國制造業迎來哪些成就史?
國家統計局、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,2012年至2021年,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從16.98萬億元增長到31.4萬億元。高技術制造業、裝備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從2012年的9.4%、28%提高到2021年的15.1%、32.4%。截至2021年底,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已經連續12年位居世界第一。
2012-2021年間,我國工業產業規模持續擴大,工業增加值從20.9萬億元增長到37.3萬億元,年均增長6.3%,而同期世界工業年均增速僅為2%。
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,截至2021年底,我國已建成21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;遴選出25家先進制造業集群;培育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4700多家。
十年來,我國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,建成700多個數字化車間/數字工廠,實施305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和420個新模式應用項目,培育6000多家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。
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下,我國工業創新投入快速增長,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企業所占比重從2012年的13.7%提高到2020年的36.7%;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從2012年的0.85%增加到2021年的1.54%。
在“碳達峰”“碳中和”目標背景下,我國大力推進工業綠色化數字化發展,能源、化工、鋼鐵、紡織、建材等重點行業加強綠色化改造,工業企業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步伐,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形成,綠色已逐漸成為我國制造業的底色。
從2012年到2021年,北京經開區工業總產值可謂是跨步式上漲,接連跨過3000億元、4000億元、5000億元大關,直逼6000億元!這些神奇數字背后是高精尖產業在做強勁助推。十年間,經開區崛起四大千億級產業集群,目前正加速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精尖產業主陣地。
可持續的綠色低碳發展是制造業走向未來的新舉措。以“清潔、高效、低碳、循環”為目標,圍繞“生產智能化、裝備自動化、產品數字化、管理信息化”等為主線,實現綠色發展、綠色能源、綠色生產。
十年奮進路,闊步新征程。未來,隨著自動駕駛、人工智能、產業互聯網、工業機器人、智能制造等創新場景的應用擴大,將進一步推進我國制造業向高端跨越、向智能升級、向綠色轉型。我國制造強國建設也必將交出更為精彩的答卷!